武汉智力与武汉科技容不得武汉再低调,科技

武汉智力与武汉科技容不得武汉再低调,科技自立自强,武汉在努力

也许某一天,你从外地回到武汉,在天河机场打开手机APP,召唤来一台无人驾驶出租车,将你安全送达目的地。

你不要觉得这是在做梦,你要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1月11日,百度与武汉签订合作协议,将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展开全面战略合作,共同开启规模化无人驾驶商业运营服务。

1月12日,武汉经开区宣布,全域道路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里程超过公里,成为全国第四个、中部第一个全域开放的城市辖区。

从年5月“萝卜快跑”落户武汉经开区,到8月启动国内首个全无人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再到12月实现跨区通行、全无人驾驶夜间运营,武汉在无人驾驶领域再次创造了“武汉速度”。至此,武汉支持无人驾驶的道路已经突破公里,覆盖区域面积突破平方公里,区域内常住人口超过万,相当于武汉常住人口的九分之一。

可以预见,武汉将分阶段实现全域放开,逐步打通各种道路场景的应用,成为全国第一座“无人驾驶之城”。

而这些,只是武汉推动前沿科技落地的一个缩影。

从一根光纤开始,在华中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支撑下,“中国光谷”的品牌愈发响亮,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光模块研发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全国最大的高端激光设备生产基地和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当前,光谷出品的光纤、光缆在国内市场三居其二,国际市场四居其一,销量全球第一,培育出了中国信科、长飞光纤、华工科技、华工激光等全球知名的行业巨头。在国际光学工程协会公布的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亚太地区只有4家上榜,而光谷是我国唯一上榜的区域。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江存储,如今成了中国芯片的一张名片。在短短四五年时间里,位于光谷的长江存储先后攻克一系列难题,在存储芯片领域冲进了全球前四强,成为打破国际巨头垄断的重要利器。有人评价说,自从有了长江存储,国际巨头的仓库就再也不起火了,长江存储才是最好的安全员。

年初,光谷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达家,接近全省的三分之一。去年,武汉新增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家,比中西部地区某些省还要多。保守估计,光谷的高新技术企业至少家,甚至突破家。

这就是光谷的科技实力,同时也是武汉的科技担当。

年年中,武汉成为全国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的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同步揭牌。之后,有关部委会同湖北省一起编制了《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聚焦打造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汇聚地”的战略使命,支持武汉强化原始创新策源地功能、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打造创新型城市群第一方阵,以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创大走廊为主阵地,重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这就是国家赋予武汉的重大使命。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武汉有底气。武汉拥有包括中科院武汉分院、中船旗下各研究所在内的众多科研院所,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在内的众多著名高校,拥有包括长江存储、长飞光纤、中国信科、中铁大桥局、中铁大桥院、中交二航局、中交二公院、三江航天集团、武船集团、中建三局、东风集团、铁四院在内的一大批注重科研的大型企业,科技研发能力非常强大。此外,武汉拥有全国最多的在校大学生,人才资源丰富。武汉房价适中,交通优越,环境优美,医疗教育资源全国靠前,留住人才的能力日渐增强,为科研突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月14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强信心谋发展”系列节目之三《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接受采访。郭书记表示:武汉将围绕“国家所需、武汉所能”,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大力推进各类科创平台建设,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武汉贡献。

正如郭书记所说,科教人才优势是武汉的最大优势。近些年来,包括路特斯汽车、小鹏汽车、融通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企业先后落户武汉,亿咖通、集度汽车、东软南方研发基地、禾多科技、极目智能等与自动驾驶相关的企业也纷纷进军武汉,华为、腾讯、小米、OPPO、吉利、华星光电、电子云、联想、京东、萨摩耶云科技集团等行业巨头争先恐后在武汉扩大地盘。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位于武汉经开区的人工智能科技园区就吸引了80多家科技企业入驻。

光谷更是惊人。集聚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3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的“中国光谷”,俨然成了“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吸引了大量科技型企业在此落子布局。

随着新发展格局的不断推进,随着武汉都市圈的突飞猛进,武汉将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未来几年,武汉将全力以赴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打造“前沿领域原始创新策源地、世界级产业创新高地、内陆开放融合创新高地、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高地”,进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短板、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足等问题,成为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年1月15日于武汉)#武汉头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gyi2012.com/smyjs/smyjs/1086518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